"在成長的路程中,少年時期是一個特別的人生階段。"
面對父母的期望、考試的壓力、朋輩的比較等等,青年人的確面對一定的壓力。學業及功課已令學生抖不過氣,社會一廂情願地希望將青年人培訓成心目中的人材,這些期望反而為青年人造成煩惱及困惑。這種無形的隔膜,令青年人即使有心事,會傾向認為長輩未能明白他們的切身感受,亦未必會願意與家人傾訴,加上社會的氛圍日趨負面,面對社會期望與現實的落差,令一部份的青年人更為失落。
的確,不少青年人滿腹抱負,有才能有創意,卻沒有向上流的機會。打開電視,看見政府還不斷重播「打波先黎落雨」的勵志宣傳短片,反映政府在青年問題上,思維仍停留在上個世紀。筆者一直認為社會應該為政府應該為青年人提供更多發揮的空間,讓他們選擇自己想走的道路,未雨綢繆多元發展才是應有的態度。而社會及青年人之間,必須要有打破傳統的溝通方法才能打破現有的隔膜,建立互信合作的平台。
要與青年人溝通背後藏著一個大學問,很多人都沉醉於網絡世界,網上的溝通平台繁多但始終都是虛幻空間。沒有見面和接觸的真實感受。拿著手機和電腦就等於築起高牆。你是否只關注朋友圈內的消息,通常不會留言或回應,就算回應都是一個讚或加入笑臉符號,關心也流於表面?科技往往形成人不善表達感情,久而久之沒有真實對象去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而變得孤辟。 因為欠缺溝通,青年與長輩之間的距離遠了,誤解亦加深,各有說法而無法對話。
要達成有效溝通或應先放下手機,先加強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多接觸不同階層人士了解他們的現實需要。用眼和腦去「聆聽」別人的需求,代入對方的角色了解他的心情,同時希望社會上有更多人能夠跳出非黑即白及二元對立的思維,了解雙方需要,以達成有效溝通。學會表達自己難,懂得主動聆聽的更難。你能做到先聆聽,想一想才回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