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學上「1+1」等於2,不過在社會裏,只要資源、力量運用得好,
「1+1」絕對大於2,因為可以互補不足,達致雙贏的效果。
每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力量,只要連結一起,就是社會資本。
而社會資本就是大家本著「互信、互助」精神,透過「互動」交流而累積得來的,
每個人均有潛能,只要加以發揮,都能幫助有需要的人。
社會資本融入CSR策略
社區投資共享基金委員會主席林正財醫生表示,擁有社會資本元素的企業社會責任(CSR)就是指,企業善用其資源和專長,提供不只單次義工服務或捐獻,而是持續參與,甚至計劃及提供一些社會服務;而參與的企業,跟受惠社群之間,亦並非單向的「施」與「受」,而是互助互補的長遠合作關係。林醫生指,已經有很多研究指出,社會資本愈豐厚的地方,其穩定性和經濟發展就會愈好。
「企業藉著參與建立社會資本來履行CSR,透過跨界別的合作,社會不同的界別、階層連結在一起,建立持久的互信、互助關係,有助提升企業的品牌形象。」林醫生指出,企業若能進一步深化社會資本的建立,將社會資本的理念及策略融入主流服務及企業文化才能,更配合社區的需要,令社區得益之餘,企業亦能更好地持續發展。
社區投資共享基金(基金)於2002年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成立,在社區推行多元化的社會資本發展計劃,推動市民及社會各界發揮凹凸互補精神,齊心建立跨界別協作平台及互助網絡,從而建立互信、社群互助網絡、合作精神、社區凝聚力等社會資本,讓個人、家庭及組織互相支持,讓社區能力得以提升。
跨界別合作正壯大
社區投資共享基金每兩年一度舉辦的社會資本動力獎,今年已經來到第三屆。林醫生指,今屆的「社會資本動力標誌獎」更首度擴大到基金計劃以外致力建立社會資本的企業和機構,今屆獲得標誌獎的企業及機構比上一屆增長一倍至三百多家。「由此可見,跨界別協作的力量正不斷壯大,愈來愈多來自不同界別的新動力,已加入建立社會資本的行列,發揮無窮的力量。
不同界別參與起化學作用
林正財說,企業雖然有大小之分,但力量無分高低,集結起來,可產生無窮的化學作用,以今次卓越夥伴得獎企業為例,屈臣氏集團就善用企業的資源,動員過百企業義工參與基金計劃,透過上門探訪及戶外交流等活動,讓長者及護老家庭與社會保持接觸,建立互助社區網絡。「很多時,企業以為只有社福機構才可以服務有需要的社群,事實上,除了大企業可以善用其資源,即使是中小企,不同領域的界別都可以憑自己的能力,為社會出一分力。」例如另一得獎機構童協基金會,他們就發揮自身的網絡優勢,聯繫商界及多間國際學校,為兒童舉辦閱讀計劃等活動,讓學童有機會接觸其他階層人士,增強自信。
此外,不同界別有其不同的專長,今次得獎機構之一的香港浸信會醫院,就積極參與「醫、商、社」跨界協作,定期為家長、教師舉行醫護及健康飲食知識工作坊,亦不時協辦活動,向學童灌輸正確的心理資訊,促進跨代共融;香港迪士尼樂園度假區亦善用企業專長培訓長者,安排企業義工教授講故事、園藝種植及環保煮食等知識,協助長者發揮潛能;新創建集團有限公司亦發揮他們在交通和建築界所擁有的專業和網絡,教授長者家居及復康器材的檢查和維修技巧。集團更會提供巴士接載,服務有需要的長者。
林正財認為,不同企業的經驗,有效總結成功關鍵因素及驗証計劃成效,所建立的社會資本發展經驗、策略及模式能給予其他企業借鏡。
鼓勵上市公司及中小企參與計劃
社區投資共享基金成立至今已有14年,林正財認為,過去在推動時最困難要數基金創立初期,原因是大家對基金和背後的理念未有充份的認知。然而,經過十多年的努力,愈來愈多企業了解和參與。「有不少企業反映,企業參與計劃後,員工跟受惠社群之間建立了長久及互信的關係,員工透過互動得到助人的滿足感之餘,亦增加對公司的歸屬感。」
林正財重申,很多人以為建立社會資本只有大企業才可以參與,事實並非如此,而擁有社會資本元素的CSR模式亦局限在捐贈方面。「外國有一些公司更把社會資本概念融入成為營運模式的一部份;而香港則應該有香港的特色,商界的好處是彈性大、創意高及靈活性大,因此我們鼓勵中小企參與,基金不但可以提供資金,還可以擔當紅娘,提供網絡。」林正財又表示,香港交易所將加強《環境、社會及管治報告指引》,對上市公司而言,若企業有參與建立社會資本的工作,有助上市公司按社會資本六大範疇匯報符合《指引》中有關社區投資的工作。根據一份有關環境、社會及管治(ESG)的趨勢調查研究報告顯示,港交所上年要求加強環境、社會及管治(ESG)披露的報告後,現時只有30%(60間)的上市公司發佈ESG報告。因此他指出,我們未來希望在這方面加大向上市公司推廣力度,藉此鼓勵更上市機構參與計劃,以建立更多的社會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