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專欄

頁岩油產業鏈中的「金」砂

美國能源資訊局 (EIA) 一月份報告顯示,美國2017年11月石油生產量正式突破每日1000萬桶大關,創下1970年以來的新高。該機構另一份報告預期美國2019年石油日產量可逼近1100萬桶,超越沙特阿拉伯與俄羅斯成為全球最大原油生產國。

美國石油產量得以在短短10年間暴升,擺脫對中東石油的依賴,成為特朗普總統口中的能源大國,全賴水力壓裂技術 (Hydraulic Fracturing,或稱Fracking) 的不斷突破。有別於傳統油田的垂直鑽探,在頁岩油生產過程中,鑽頭往下達到一定深度後,會改變角度變成橫向鑽探(Horizontal Drilling)。通過高壓把混合水和支撐劑(Proppants) 的混合液泵入鑽洞,足以把一片廣闊地區的頁岩打開一道道裂隙。

在提取石油的過程中,其中一個關鍵是支撐劑中的主要成份壓裂砂(Frac Sand)。當水抽出鑽洞時,大量的壓裂砂粒卡住裂隙,使密密麻麻的裂隙不會閉合,讓一整塊岩層中的石油都得以開採出來。過去幾年間,頁岩油生產的趨勢,趨向於在每個鑽井鑽出更長的橫向通道,並加大壓裂砂的密度(Pound per foot),藉此提高每個鑽井的產出,壓低平均開採成本。這導致了壓裂砂的需求與價格於過去幾個季度都在以驚人的速度暴升。在石油開採活動進行得如火如荼的德克薩斯州帕米安盆地(Permian Basin),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 Sand is the new gold!

去年第二季,有大行報告指2018年起在帕米安盆地內將會陸續建起多座新的砂礦(In-basin Mine),引起投資者對壓裂砂供應過量的恐慌,開啟了一輪對壓裂砂礦商股的抛售,持續了整整半年。

筆者認為,市場對供應過量的說法反應過大。首先,帕米安盆地內的新礦業者宣稱的額定產量(Nameplate Capacity) 並不等同未來的實際供應量。受制於許可證﹑環境保護限制﹑砂礦業融資困難﹑當地技術工人短缺﹑運輸系統飽和等等因素,砂礦業中的四大龍頭都作出了相似的預測,認為未來盆地內的新礦實際供應只有額定產量的一半左右,不足以應付急速增長的需求。其二,Not all sand is created equal,壓裂砂有著不同的尺寸與強度,盆地內的新礦主要出產100 mesh尺寸的棕砂(Brady Brown),而頁岩油生產商最為偏好的40/70 mesh尺寸﹑強度較高的白砂(Northern White),則依然需依賴四大龍頭來自盆地以外的供應。

自去年8月低位反彈起,四大砂礦商股價已分別回升了4成至1倍,該份大行報告後一度飆升至雙位數的沽空比例,亦已回落至低位水平,可見市場亦意識到未來的實際供應遠遠不足以應付美國不同盆地日趨蓬勃的油氣開採。在這個頁岩油商不斷加大產出卻僅能保持收支平衡的時候,可能這些不起眼的砂子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