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訪問

香港實業家 陳淑玲 時裝界的先行者

現任長江製衣集團執行董事及YGM貿易有限公司副主席陳淑玲,是著名實業家香港製衣大王陳瑞球之女。由小到大都接觸到時裝,長大之後,順利成章踏入了時裝製衣這一行業。但以當時來說,陳淑玲可以說是新時代女性的代表,因為70年代定的女性管理層不多,從事工業的就更少。但這位先行者,未有故步自封,相反她勇於嘗試,引入「威格牛仔褲」,開始了創立品牌的時裝。
 
 
打好根基
至70年代,香港製衣業急速發展,陳淑玲學有所成歸來,在外國讀設計的她,回來香港後一切從低做起。「我初入行,發現讀書跟實踐真的是兩回事,很多行業的專用術語,我完全聽不懂,原來有知識是不足夠,經驗都好重要。」雖然在當年的香港,女人的地位相對總是在於家庭內,然而她努力做好商業社會上的管理角色。陳淑玲直言,70年代是男人的世界,製衣廠當年亦只做男裝,女性營商,特別感到「男女有別」。然而她亦憑著努力很快便能應付管理角色,同時想借助這個平台,有機會把外國名牌引入香港。陳瑞球先生創立的長江製衣以出口為主,她指當時香港從未有人開始做品牌。「我曼初是由生產部內做製衣trainee(實習生),之後接觸有關出口生意,然後才開始做服裝品牌管理的項目。」
 
 
引入品牌
對於如何引入品牌,陳淑玲笑言,自己都是見步行步,「我當時策劃書都不知怎樣寫,雖然前路無法預知,但覺得是對的。當時亦得到父親給我勇氣,全力支持我,因此我亦有了膽量。」她續說意識到女性的市場需要開拓,且潛力無限。陳淑玲嘗試在港代理與美國著名牛仔褲品牌的Wrangler Jeans(威格牛仔褲)建議合作,這也是她在品牌之路上踏出的第一步。然而做品牌不單是引入外國牌子去賣就足夠。「要做品牌,便需要整個團隊,包括管理人員、設計師等,於是我問爸爸要資源,他當時很驚訝,說你要這麼多人來做什麼?因為在他們老一輩做廠的看來,生意都沒談成就要做計劃請人是不可思議。」
 
設計師把店面設計成以黃色和藍色為主,彰顯彰顯出青春與活力。沒想到的是,店舖一開張,市民大「排長龍」爭相購買這種潮流感十足的牛仔褲,「受歡迎的程度完全是出乎意料,但看到客人穿著自己的牛仔褲,我很高興,亦很有滿足感。」
 
 
開拓商機
引入威格牛仔褲的成功,鼓勵了陳淑玲,並讓她更積極引入更多國外的牌子,除此之外,她亦指,由於發現當時很多上班裝都很貴,中價的牌子少,很多人都去日本買價格更高的套裝,或者去裁縫店訂造。於是就打算做一些中價、質量又好的職業套裝,並自創品牌馬獅龍(Michel Rene)。陳淑玲表示,70年代是一個好年華,香港租金亦較相宜,「馬獅龍第一間旗艦店開業,便獲得熱烈的市場反饋。80年代,是製衣業黃金期,也是地市場開放之初,於是我們亦成為了第一批進軍內地的香港本土品牌之一,而且同樣得到內地民眾的喜愛。同時我們YGM實行品牌多元化,以滲透不同的消費者」90年代以後,YGM貿易至今仍不斷尋求拓展機會,其公司旗下還有Aquascutum、Ashworth、Guy Laroche、J. Linderberg、Michel Rene等品牌。
 
 
 
陳淑玲做製衣及時裝零售業已多年,她指今日的香港,競爭很大,外國牌子充斥,要擺脫困局便要轉型,本港做不成的工序,便要另覓尋地方發展。「現今的市場已經十分飽和,我們除了發展本地和國內市場之外,還要發展東南亞、日本韓國以及美國等,而問題就是如何迎合不同地區的人的口味。」她認為由於多了很多選擇,又有網購的興起,因此客人們比以前精明了很多。不論是設計、品質還是知名度,都希望精益求精,例如想件衫有不同的功能,會考慮排汗,防紫外光(UV)等。「所以即使已經在這一行多年,一年四季有不同服裝推出,有新事物發生,便有新鮮problem(問題),網購我都一樣正在學習,未來亦會想發展這一方面的業務。」
 
 
以人為本
作為一個管理層,陳淑玲認為一間公司,最重要是培養人才,「一個人可以做的事有限,要完成一件事,需要一個團體互相合作。所以我們好著重人才的培養,亦實行大學生於公司內實習計劃、或是培養新晉設計師。另外我認為在管理上,溝通和信任都很重要。作為管理層,最重要是處理大局,倘若由上至下的工作,也由管理層一人處理,下層同事會非議,也不能培養同事的責任感,要令他們明白一個道理:給你的工作,你便要學會承擔。我亦會信任他們的決定。」
 
然而不但只是管理,她指以人為本的宗旨,在做品牌上一樣可以應用。「做什麼也要靠人,所以pepole一定放在首位。」陳淑玲分享,公司有「6P」座右銘,分別是:people(人才)、positioning(定位)、product(產品)、price(價錢)、places(銷售網落)及promotion(市場推廣)。「品牌的建立大前提還是要依靠人。」
 
 
回饋社會
陳淑玲是典型事業女性,不但擁有自己的公司,同時出任的多個政府或是自願團體的公職。除了公司方面經常捐助大學教育外之外,自己亦一心想抽空回饋社會,參與公職。同是作為一名母親的她,因為兒子的關係,2013年的時候,創立了遺傳性心律基金會,希望可以幫到更多的人。
 
於2012年,她的兒子,正值壯年卻不幸猝死家中。「初時兒子的死因未明,一家人心情茫然,後來發現兒子的猝死是有關於『突發心律失常死亡綜合症』(SADS)。」縱然事業上有能力日理萬機,但陳淑玲指自己終歸只是個凡人,對於生死,完全不能控制。亦因為這個不幸,締造了遺傳性心律基金會在香港成立的機會。「同時,我和家人得到香港瑪嘉烈醫院一組優秀遺傳性心臟疾病的醫療團隊的關注和幫助,確定了兒子突然離世的原因是心臟猝死的Brugada綜合症(SADS症狀之一)」。希望透過這基金會的成立,讓公眾多了解SADS,就算是確診患上,只要配合適當的治療並調節生活習慣,這是可以大大減少不幸的發生。
 
 
人生價值
陳淑玲自己作為一位母親,她覺得在努力工作之餘,還要多點陪伴自己的家人,「關心,是重質不重量的,不是買一件貴的禮物給他們就叫關心,你亦都應該了解他們的需要,讓他們做自己想做的。」她指明白到每一位家長,都希望望子成龍,但就認為有時亦都要視乎孩子的素質,他們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不是一定要讓他讀名校,上很多不同的興趣班,就是對他好,到底是否適合都好重要。學校只是他們人生中一個階段而已,教他們如何去做人,都好重要,這個就需要父母去身教。」陳淑玲分享,自己作為基督徒,一切也是交託給神的安排,有很多事,不由到自己可以做決定,「子女想做的,就盡量讓他們去做,有時目標達不到,而你知道他們已經盡了能力,亦都無謂強求,最重要是一家人健健康康,開開心心,還有什麼不足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