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專欄

郭子瑜:全港市民融資發展「明日大嶼」可行



郭子瑜/時事評論員

入2021年,香港人都期待著新一年新氣象:社會不再撕裂、疫情早日完結、回復正常生活。當然,解決存在已久的房屋問題,也是許多港人的另一大願望。平心而論,特區政府並不是不重視房屋問題。過往兩屆行政長官上任後,皆將覓地興建房屋作為政府施政的重中之重。但政府年年重視,房屋困局卻年年加劇。譬如,公屋輪候冊一般家庭的平均輪候時間已由早年的三年大幅升至五點五年,打破政府「三年上樓」的承諾,反映問題的關鍵並不是政府無心供應土地,而是政府行政效率低迷,以致供應土地時有心無力。

依筆者來看,政府在解決土地問題上拖沓,其中一個原因是涉及到巨大的撥款支出項目時,工作程序往往十分冗長,要完成一個階段才能啟動下一階段。結果本港房屋問題糾結不易解決,由規劃到起樓都要十年以上時間,遠水不能救近火。

或許有人說,現在沒有泛民拉布阻止,政府的「明日大嶼」可以加快上馬吧?這豈不是可以解決難題?話是這麼說,但一場突發而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遲遲未見終結,加上外圍因素影響,本港經濟面臨重大不確定性,特區政府去年更錄得逾3000億元財赤。而「明日大嶼」計劃造價高達6200億元,難免會引發掏空庫房憂慮,如今在社會上面臨的阻力更大。在當前危急之際,前TOM集團首席執行官王兟提出利用「創新公私營合作」方式,包括在市場發債集資,以及由全港市民一人一股方式籌集資金,既毋須政府注資,亦可以全民共享成果,可謂一舉兩得。 正如毛主席所說,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政府應早日推出可以速食的造地建屋計畫。事實上,沒有安居,就難以樂業,更不用說人心安穩。反修例風波至今逾一年半仍未平息,本港社會繼續動盪不已,箇中原因錯綜複雜,無論主因為何,房屋問題仍是重中之重。若房屋供不應求問題長期如此,市民置業上車難,怨氣就會增加,問題不解決,日後爆發起來甚至會更嚇人。當局實在好好考慮「創新公私營合作」方式發展「明日大嶼」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