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春龍形容自己為一個內向的人,從新加坡移居美國紐約十多年,他對記者笑言別叫他提出美國有甚麼好玩的地方,他只活在自己的家庭、朋友和工作裏,唯一喜歡就是到街頭散步和觀察城市。這個年輕的攝影師及視覺藝術家從攝影的第一天起,就有自己的一套攝影哲學—攝影源於生活,攝影的意義是表達生活的感觸。
在汪春龍的攝影作品中,佔了很大部分都不是純粹的攝影照片,而是經過不同的方式處理影像,例如使用空間錯配或重疊、將幻像與實實結合及以拼貼手法切割照片重新組合影像。為甚麼會有這樣的創作呢?
攝影的意義是表達生活的感觸
原來打從18歲的第一張照片,汪春龍就不甘於沙龍式的寫實拍攝。汪春龍擁有第一部相機時,因為不懂操作,所以拍出來的全是一片黑色。但年輕的他不服輸,於是跟人家說,他是故意的,因為看著黑色照片就可看見自己的倒影。「當時的一句氣話卻啟發了我自始的創作,我發現攝影的意義不在於拍到的影像,而是如何表達生活中的感觸,所以我就利用不同的方法去探索攝影。」
獨步城市看人性
汪春龍創作的靈活來自生活,他喜歡獨自漫步街頭,所以很多作品都探討了城市,以城市面貌為題材。豐子愷說「漸」讓人麻木忽略變化,汪春龍這個城市的觀察者每天看著街頭,卻仍以其敏銳的觸覺窺探到當中的變化。
「城市的變化在於人的變化。從前的人都放眼將來,因為擁抱希望,所以喜歡去探索新事物;現在的人看的是現在,因為看重結果和利益,所以步伐很快,想得到更多」汪春龍鏡頭下的街頭風景是以人為依歸,他曾拍攝一個睡在街上的人來諷刺身邊忙碌的都市人,提醒人們放慢腳步享受生活。
觸角細膩 洞察人與人的疏離
藝術家對人的關注亦反映在他一系列有關陌生人的攝影中。汪春龍自小便對陌生人感到好奇,小時候因父母要工作寄住在別人家中,他就常常看著街上行人,試圖尋找父母的蹤影。長大了一點,他甚至養成跟蹤人的嗜好,為陌生人的神秘感而著迷。
不過現在汪春龍對「陌生人」別有一番見解,他認為其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是「陌生人」,「儘管跟有些人很熟,但總是還有一些你對他感陌生的範圍,陌生人系列想說明的就是這是疏離感。」心思細密的汪春龍探討人的關係份外細膩。
走進讀者生命的攝影
儘管汪春龍的作品的表達方式曲折,他想表達和說明的思想情感卻是人群切身的,不論是城市或是陌生人題材,汪春龍除了希望作品能從生活出發,更希望作品的寄託的細膩的思想情感能走進讀者的生活裏產生共鳴。在香港最近的攝影展「事隨境遷」,想表達的也是每個人心靈最揮之不去的糾結—空虛和寂寞。
當中的重點作品《稍縱即逝》就深刻地刻畫了這複雜的情感:和煦的陽光映照著心形的冰塊的一剎那,儘管美麗,但下一分鐘冰塊漸漸溶化,我們便會失去曾經擁有的美好,那應用甚麼去填補心中的空虛呢?
以普及藝術傳遞信息
而他之所以選擇了攝影,也是因為重視藝術家與讀者的關係,「攝影是最直接的表達方式,所呈現的影像也是為人熟悉的。而且現在相機普及,人們容易理解攝影藝術的創作方法。我希望做到的是,讀者明白我創作過程的思想,在當中找到共鳴,與自己的故事連結。」
「普及化」是汪春龍其中一個創作工作的目標,他期望向更多人傳達他的思想情感,所以他樂意自己的藝術走進商業市場。汪春龍十多年來接拍了許多商業廣告,幸運的事,廣告皆欣賞他自身的創作意念,所以汪春龍不用委曲求全,僅僅把自己的藝術創作帶到廣告裏,最廣人知的是SKYPE廣告裏的BEING TOGETHER系列作品。
藝術源於生活
有人會形容他為成功的商業攝影師,他對此不以為然,「藝術家也要生存也要賺錢,我為了理想做全職攝影師,也要為了家人賺錢生活。可是我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做自己的創作,而且我會拒絕不喜歡的工作,我想我自己還是比較理想化的人。」於汪春龍而言,商業攝影是他的工具,一則推廣自己的藝術意念,二則用以平衡理想與生活,他說,生活不了,就不能有新的創作,藝術是從生活而來的。